会”,随机应变,夺取他们的兵权,同时将各宗室亲属召至宫中为质,最终解决了宗室势力过于庞大、内部夺位的一切隐患,顺利地完成了景宗过世后的朝政布局。
为了拉拢侄女婿耶律斜轸,太后又安排圣宗耶律隆绪与耶律斜轸互相交换弓矢鞍马,双方“拜把子”,成为最好的兄弟。
接着,萧太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释放奴隶、奖励农耕、厉行廉政、治理冤狱、推行《唐律》、劝农桑、薄赋徭。进行开科取士,大胆选用汉人,消除番汉不平等待遇,内政修明,军备严整,纲纪确立,上下和睦,将士用命。经过一番励精图治,辽国一步步走向兴盛。
大辽太后萧燕燕,一个比武则天还像皇帝的女人,她的爱情让人羡慕,她的伟业让人称颂!
到了雍熙三年,耶律隆绪已经十五岁,继位四年,萧太后在韩德让和耶律斜轸的帮助下早已度过了政治危机,坐稳了江山。
宋辽之间经过几年的休整,大辽国现在兵强马壮,兵精粮足,文臣武将各司其职,不惧一战。
◆趁火打劫
赵光义一直想着一雪高梁河一战之耻,雄州知州贺令图的奏报,无疑给了赵光义强有力的理论支持。然而此时出兵,可以说,大宋早已错过了最佳的战争时机,赵光义不管这些,他要的就是这个出兵的理由,以此说服那些喋喋不休的大臣们。
北宋雍熙三年春,宋太宗遣使到渤海和高丽两国,约两地头领共同夹击辽国。虽然两国对辽朝都有破国杀主之恨,但是让他们和千里迢迢的宋朝联合,确实有点不切实际,这一点,赵光义失算了。
幽云十六州分山前七州与山后九州,此次伐辽,太宗吸收以前的教训,并未直取幽州,而是兵分东西中三路。
辽大将耶律休哥驻守南京,宋军失败就败在此人手上。此战,太宗势在必得,他定的战略为:“正面牵制、背后迂回包抄”。曹彬老成持重,太宗决定以曹彬为东路军主力,牵制耶律休哥的辽军主力,以西路的潘美与中路的田重进负责攻略山后,待山后攻略完毕,中西两路再由山后转至山前,三路大军会合之后,与辽军在幽州城下进行主力大决战。
三月,赵光义令曹彬、田重进、潘美兵分三路,北上伐辽,目标直指幽蓟两州。为此,太宗做了相当周密的军事部署:
东路军以曹彬为幽州道行营前军骑水陆都部署,即东路军主帅,号称十万大军,分成两个梯队。曹彬、崔彦进为第一梯队,从雄州出发,取道东北经固安,再折至琢州,然后向幽州挺进。米信、杜彦圭为第二梯队,作为曹彬的辅助部队,从雄州出发,向西北经新城至琢州,与曹彬部队会合。为了牵制住耶律休哥,宋军名将大多集中在东路军。
太宗嘱咐曹彬,一路上做出声势浩大、强攻幽州的架势,实则行军持重缓行,不得贪功冒进。目的是牵制耶律休哥在幽州的主力军队,从而为中、西两路军争取时间,待山西地区以及幽州北方各州被攻破后,实现三路大军包围幽州的局面。
中路军以田重进为定州路都部署,从定州出发,从西北越过太行山,占领飞狐口,切断并阻击辽军的西援,配合西路军拿下代北诸州。
西路军以潘美为主将,杨业为副将,率领云、英、朔诸州宋军,出雁门关,目标夺取云州等山后地区,然后和中路军田重进部会合,最后与东路军一起合围幽州。
在通讯基本靠走的年代,太宗皇帝布下了如此一盘直径超过千里的杀伐大棋,只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战场形势千变万化,战机稍纵即逝,坐镇开封的宋太宗,他不知道自己的这盘大棋,到底有多少变数,更不知道有多少胜算?
大辽国萧太后得到战报,并不惊慌,立即下令南京留守耶律休哥,率军迎战曹彬,以耶律轸为都统,率军迎战潘美、杨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