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5 / 11)

沉醉的黄丝绢 金参98 14812 字 2021-01-14

哥早成家立业,姐姐也已嫁为人妻,她是老小。古话说“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娇。”又言“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从小到大,父母都惯着她,凡事都依了她,哥哥姐姐自然又都让着她,因而自小就任性难驭。等出落成一个大姑娘时,她爸妈的管教犹如“朽索驭犟马。”更拘束不了。成一只美丽的刺猬,可以顺着碰,不可逆着惹,心中欲望不获满足绝不罢休。

这林之韵自小就心高气傲,爱看小说,喜爱作文。她一直心仪当个作家,念书甚是努力,只是那成绩不听使唤,老在中下游处徘徊。高中毕业后连着两次参加高考,幸运都与之擦肩而过。之后老天又和她幽默了一下,唯一能供其选择的就是去云裳纺织厂。她觉得命运不公,让她大材小用当个三班倒的挡车工,她哪里甘心哟!心存愤懑,哪还干得好挡车这活,后经一段时间的上下游说,终谋得厂办文员一职。就她的文字功底而言,做这份工作可说是人尽其才,游刃有余。她倾力为之,干得颇有声色,所采写的几份先进人物小传送局里参赛,竟连下数城,拔了头筹。林之韵这匹黑马的跃出,使得同样心高气傲又踌躇满志的新闻专业生陈幸好黯然失色。这陈幸好是局里宣传干事,在这个有着数万人的棉纺局中,她可是第一号美女笔杆。这事使她阴郁了好长一阵子,要不是后台硬,恐怕就有被取代之忧。其实,论两人的文学才能是瑜亮难分,只是一个从科班里出来,文法义理的功底要见长一些,虽落笔快,但套路痕迹浓;一个虽没念上大学,不过小说散文看得多,又在家里用心写作,累积下许多篇小说,那文笔自然要优美些,有较好的可读性。作品送到局宣传处时,局里还特地请了二位报社的编辑来作评委,二位报编辑一致推崇林之韵的作品,评判的标准不是课堂上教的那些文法义理,而是以文采内容和可读性为依据来取舍鳌头。

林之韵自小就善打扮,穿着时髦前卫,不跟风,绝不与人雷同。在这个姑娘成堆,环肥燕瘦,美女骈阗的纺织厂里,真正是“羊群里跑出来的骆驼。”她是头一个描眉画唇,穿起二英寸的高跟鞋来打扮自己的人。她的穿着就像是服装发布会那样,把那些同厂姐妹撩拨得心痒眼馋,暗自模仿,因而不用几天便风靡起来。不过多为东施效颦,优孟衣冠,有此扮相而无此美感。服装这东西,虽不会自己选择穿着它的人,但却极会难为丑妇而帮衬美女。丑妇穿上身不但不增美,反还添丑;而美女穿上身那便是锦上添花,相映成辉。她人漂亮,身材修长,再加之她审美情趣颇高,因而那些衣服穿在她身上,虽时髦却得体。衣服因她而生辉,她因服饰而明丽,总能穿出别样的美感来。

这年头正兴起一股全民经商的浪潮,大有方兴未艾之势。“要想富开家店。”这成为此时致富的终南捷径。沿街居民凭借临街的优势,纷纷卸下门窗,争着喝头一口水,掘第一桶金。那些沿街的企业单位也不甘落后,敲砖破墙,设铺开店,曰之为“第三产业。”迅速汇入这淘金的洪流之中。一时间各种小店食摊应运而生,遍布大街小巷。媒体报章充满着各种新鲜名词,什么租赁承包、下海练摊、官商倒爷、留职停薪等,可谓层出不穷。这些新鲜出炉的名词就象一颗颗诱人的甜果,引得无数渴望小康的人们争先品尝。那些没店没铺的人则另有钻营之道,干脆在街头巷尾练起摊来,有的则穿梭来往于南北之间,干那长途贩运。象洋烟洋酒,新旧服装,腕表首饰,小型家电这些都在贩运之列,反正什么紧俏就贩什么,只要有利可图就行。为了赚钱做生意,那些原本干着又苦又累的活,收入却又微薄的人就自动从单位离职,一心干起了个体买卖。

这次和林之韵结伴一同去广东的阿琴,原本是同厂挡车工,比林之韵年长三岁。这阿琴姑娘的个子不往高处长那倒也罢了,却还偏往横处生,落下一个矮胖的身材,车间里没人叫她名字,有些人甚至连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