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的情况并不是很好。
在科尔沁部已投入后金阵营、内喀尔喀五部覆灭的情况下,皇太极开始向林丹汗的察哈尔部渗透。察哈尔部的八个鄂托克中,奈曼和敖汉夹在林丹汗和皇太极势力之间,他们为缓解两者间的对立关系,甘愿充当调停者角色,并派出使者去沈阳与皇太极议和。皇太极不仅暗示两鄂托克归顺后金,还要求直接与林丹汗通使。
林丹汗在知道了自己的两个鄂托克通款后金的事实后,不但没有理解他们的想法,反而讨伐奈曼、敖汉,奈曼、敖汉不堪林丹汗的压力,后来干脆就直接背叛了林丹汗,归附后金,并与皇太极订立盟誓。
随后,林丹汗离开辽河套,踏上西迁之路。关于他西迁的原因,袁崇焕分析有以下几个:首先是因为他在左翼已众叛亲离,再加上后金兵锋正盛,被迫选择西迁;
其次是利用右翼力量薄弱之机,兼并诸部,恢复蒙古大汗的共主地位;第三是当时察哈尔部与明朝贸易的据点广宁已经失陷,林丹汗想通过兼并右翼诸部,将明朝给右翼的丰厚“市赏”据为己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后面更精彩!
右翼诸部果然不是林丹汗的对手,林丹汗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击溃了驻牧于宣府外元上都故地的哈喇慎部和定居于归化城的土默特部,很快就在右翼完成立足。
经过数次战役之后,林丹汗彻底平定了右翼地区,驱逐了顺义王卜失兔,并废除了济农额璘臣,结果却又导致了右翼诸部相继归附后金。
另一方面,留守于辽河套的察哈尔部也开始瓦解,不仅奈曼、敖汉两鄂托克投靠后金,阿喇克卓特也步其后尘而降金,浩齐特、乌珠穆沁、苏尼特三鄂托克则北上投奔漠北外喀尔喀硕垒台吉处。
到后来,皇太极一征察哈尔,吞并了察哈尔及哈喇慎之故地。使得林丹汗仅据有宣府边外以西的河套和土默川一带。
同时,林丹汗与大方面的关系也在恶化中,他西迁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获得右翼所拥有的“市赏”,但朱由检却宣布“尽革其赏”,林丹汗派去索赏的大臣贵英恰也被明军所杀。
因而林丹汗率军大举入侵大同,杀死明军民数万人,并差点攻占大同城。明廷本欲以右翼诸部抵御林丹汗,但是右翼地区却很快的就被林丹汗所平定,明廷不得不再次恢复“市赏”。
林丹汗西迁以来,虽然取得了一些军事胜利,但却得罪了大多数蒙古封建主,使他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离统一蒙古的梦想也越来越遥远。
此时的漠西和漠北原本就不臣服林丹汗,漠南诸部则在林丹汗的打击下纷纷东投后金。林丹汗虽获得富庶的右翼故地,但因为“塞外霜早,颗粒无收兼厉疫盛行”,林丹麾下的蒙古诸部已几乎陷入绝境。
同时其余不愿臣服林丹的蒙古各部的抵抗也大大削弱了察哈尔部本身的力量:“察哈尔部之疲甚、饿甚、穷甚”,其兵员严重减耗,“有马约备仅收四万,众不满五万”。
也就是说,如果在没有外力对其进行援助的情况下,林丹汗很快就会像原来的历史上那样,走到穷途末路的地步,最终病死青海。他的后代也在不久之后向皇太极投降,所谓的蒙古帝国正式宣告灭亡。
听完袁崇焕对林丹统治下的蒙古相关情况介绍之后,胡文霆很快就想到了后世美丽国在世界各地的惯用做法,对某一地区中的某一股势力进行大力援助,让其把该地区的局势搞乱,然而自己借机从中渔利。
美丽国的这些做法,都是经过无数次的实践检验,并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因此,胡文霆也就不需要多考虑,只要直接照搬就是了。
因此,他在后来进宫向朱由检汇报情况的时候,直接就向朱由检举了几个后世美丽国通过这种方法,在世界各地